|
一场”互联网+”的作文教学盛宴——山东省中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在新泰市顺利召开 | ||
发布时间:2017-04-18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次
|
||
为了推介作文教学研究成果,推动新高考下写作教学研究,共同探讨作文教学改革之路,4月14日至15日,山东省中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在新泰市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区的700余名专家教师参加会议。山东省教科院副院长李文军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泰安市教育局副局长强光峰、新泰市副市长吴振吉致辞。会议由山东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如才主持。
会议现场
山东省教科院副院长李文军
山东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如才
泰安市教育局副局长强光峰 会上,新泰市副市长吴振吉首先致辞。他对与会领导及来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对关心支持新泰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表示了感谢,并简单介绍了新泰市相关情况。他表示,新泰市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吸收作文教学研讨最新成果,不断推进工作创新,进一步提升作文教学水平。
新泰市副市长吴振吉 泰安市教育局副局长强光峰提出通过作文教学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作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与互联网相联系。 山东省教科院副院长李文军强调了作文是语文教学的成果综合体现,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一种落实。作文教学在各学段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同时,李文军对新泰市作文教学成果给予肯定,希望本次会议能够推动全省作文教学改革。 山东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如才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本次会议的组织做出了肯定。提出了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以后工作努力方向:一,以后将提供更广阔的平台,邀请更多的专家参与进来;二,基于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作文教学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走向深度学习的作文教学研究为了将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来落实;三,作文和阅读是共生的关系,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需要重视读什么、怎么读、读的目标意识。要求大家加强联系,构建作文教学联盟体系。 会上,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马安超做了题为《物华芳菲驻 妙手成文章》的体验式作文经验介绍、新泰市朝阳学校校长刘丙军做了题《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快乐作文经验介绍。两位校长分别介绍了学校大体情况和围绕作文教学开展的教学情况。
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马安超
新泰市朝阳学校校长刘丙军 本次会议也是苏派作文和鲁派作文的一次碰撞和融合,邀请牧式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首创者,江苏省无锡市宜兴第二小学校长孙永明为大家带来”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教学”课堂教学展示和报告。三位本土名师,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王茜、新泰市实验中学老师王秀波、新泰市汶南镇第二初级中学老师刘长华为大家奉献了“阅读与习作课”、“写作指导课”、“作文讲评课”三节风格迥异的课堂展示。精彩的课堂呈现,不同思维的教学方式,为与会老师以后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思路。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第二小学校长孙永明 中华儿童专注力研究协会会长曹云昌教授对课堂进行了课堂监控,从专注力角度进行了课堂评价。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第二小学校长孙永明除了课堂展示还给大家带来“牧式评改——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教学之言说”主旨报告,对牧式评改进行了阐释:运用咬文嚼字的方式走进自己与同伴的习作文本进行阅读和感受,从而进行一系列的有关读解、品悟、修改、鉴赏文本的语文教学的个性化牧式读写活动。倡导通过学生对作文的眉批和总批提高写作能力。 山东省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张伟忠博士做了“写作教学的六种意识”报告。提出作文教学要有六种意识:目标意识、读者意识、生活意识、文体意识、过程意识、下水意识。五种追求:求真、求善、求美、求新、求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作文教学的核心。
山东省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张伟忠博士 山东省特级教师韩清传做了“五步一体作文教学法”主旨报告。主张学生通过准备、写作、讲评、二次写作、评价这五步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技巧。
山东省特级教师韩清传 山东省特级教师田洪文做了“科研成就梦想”报告。讲述了自己通过对习作研究的成长道路。为老师们的科研指明了方向。
山东省特级教师田洪文 新泰市教育局副局长陈绪伟、新泰市小学教研室主任李桂莲、新泰市高中教研室主任张登顶做了精彩点评。
教师现场授课 据悉,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此次会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以创新为首,专门设计了会议的标志,以引领、探究为主题,通过会议手册将新泰市全方位向与会专家老师进行介绍。 (转子中国教育在线讯) |
||
上一篇:关于开展山东省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发展实践活动的通知 | 下一篇:关于转发《关于举办“中小学生综合竞赛”的通知》、《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开展2017年度“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关于转发《新中国教育名家大师推选活动启事》的通知》和《关于山东省第三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推荐的通知》的通知 | |
|
||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