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景式思政 育时代新人 ——威海高新区沈阳路小学“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 ||
发布时间:2021-05-24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次
|
||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进一步守好学校立德树人主渠道、主阵地,做学生思政成长路上的“领跑人”,威海高新区沈阳路小学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多举措创建思政教育新路径,提升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探索实践全景式思政教育。沈小全景式思政借鉴“球型全景技术”思想,重新认识和整体把握思政教育的深层意义和实践价值,纵向贯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个体与全员、线上与线下、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七条经线,横向贯通“全主体、全视域、全时段、全场景、全过程、全媒介、全体验、全素养”八条纬线,用“七经八纬”纵横贯通实现立德树人,体现政治高度、思想热度、视野广度、内容深度、融入力度、实践强度、情怀温度“七度”特点,强调思政教育知行合一,以“大视野”“大格局”做好“大思政”建设。 一、纵横贯通一体建设,推动全景式思政内涵发展 学校着力推进具有“正确价值内涵、科学逻辑理路、明确实践指向、鲜明地方特色”的全景式思政一体化建设模式,一方面坚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道德发展规律的纵向衔接,另一方面注重全主体参与、全体系支持、全过程育人、全素养提升的横向贯通。 (一)创新形式,营造全景式思政育人文化。 文化熏陶传递“温度”。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受到的熏陶对其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校园思政文化中不仅显性呈现的是文化,教师教育信仰、情感关怀和人格魅力中产生的“温度”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校园文化犹如一座熔炉,学生在这座熔炉中接受锻造,身上自然就会带有“温度”。 学校精致“一室两廊三馆五岗七吧”思政文化区。“一室”即党员活动室;“两廊”指红色基因长廊、党史长廊;“三馆”指党史教育馆、党建主题馆、少年先锋教育馆;“五岗”指先锋岗、青蓝岗、爱心岗、志愿岗、创新岗;“七吧”指读读吧、想想吧、聊聊吧、做做吧、暖暖吧、玩玩吧、秀秀吧,系统形成“讲党史、荣校史、明信仰、植文化、培品性、树品牌”的思政文化场。 (二)纵横贯通,构建全景式思政链条模式。 纵向衔接,学科内部加强学校思政信息化建设,在“立德树人”目标统领下各学段“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更要“瞻前顾后”,做好衔接和过渡,实现“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发展。 遵循内在逻辑,推动教材内容一体化。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个方面做好课程衔接,学校一方面统筹推进学校思政课程内容建设,在国家课程层面,根据地方实际,在教材实施的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改革、考核评价等方面突出系统性和整体性。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加强交流、能力合作。 例如一体化的思政课,我校这样上: 小学低段:《威海是个好地方》,通过说说笑笑、玩玩唱唱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威海的美,激发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对“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有一个初步印象。 小学中段:《威海,我在这里长大》,不仅让学生去感知威海的美,而且进一步让学生去发现威海的美,反思和感悟威海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美好,对“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小学高段:《威海华美变身及原因探究》,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关系的正确处理原则,助推学生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的统一,促使学生建立政治信仰,体现了思维方法的针对性。我校开展的低段、中段、高段思政一体化教学研讨活动,同一主题,不同学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学校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新探索。 另一方面是丰富思政课地方课程教材体系,学校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低年级以绘本形式、中年级以活动手册、高年级以读本形式,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原汁原味、生动鲜活地走进课堂。 遵循发展规律,形成实施方式的一体化。我校思政课实施方式能依据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小学低段注重情景创设活动体验等启蒙学生的道德情感;小学中段开展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深度参与的体验式学习;小学高段凸显价值引领的主题是能力型和深度,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共同建构思政课同心圆模式,共谋一盘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横向打破学科边界,实现从单一的思政课程到全方位的学科德育耦合,形成协同效应,全员参与,共绘育人同心圆。 创新红色思想与项目化学习融合。坚持“小切口,大纵深”,围绕“七小项目”(即,建好“小平台”、讲清“小道理”、解决“小问题”、开展“小活动”、做好“小事情”、宣传“小能手”、创出“小特色”),学校深入挖掘威海地方红色资源,通过线上实景远程教学、当地英雄人物“微创作”、智慧课堂党史人物专题教学等创新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设计、实施、监控、反馈的闭环体系,使整个教学过程可检测、可控制、可预期,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学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例如,开展“红领巾学党史”项目学习,并以丰硕的学习成果献礼百年华诞!参观党建长廊,感受百年征程的沧桑巨变;走进红色基地,汲取革命精神的不朽力量;寻访身边英雄,讲述激情岁月的感人故事;牵手心向党,星星之火共燎原!还有四年级的项目化学习《红色乳娘》,学生们深入了解了胶东育儿所里乳娘这个群体,知道她们视乳儿如己出,待乳儿胜亲生,为民族大义勇于牺牲。五年级的项目化学习《郭永怀》,了解郭永怀为国奉献,矢志不渝的精神;不仅知晓他的初心与师者情怀,更感叹梦想照进现实的决绝果断。 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相通,形成 “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实现每门课程思政元素全覆盖,实施全资源育人。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给学生的发展程度定位,然后精准施策。我校依托课题和项目制研究架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政学科课程体系,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如以道德信念感召为重点的实践学科德育体系、以复杂数字中培育学生规范严谨精神的数学学科、以奔跑跳跃中完成对学生的体格与人格塑造的体育学科和以经典文本教学之上为熔点的语文学科道德体系等。各学科都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加快思政课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贯通联动,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此外,我校思政团队还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元素与拓展课程、地方课程和时政课程的有机结合,积极挖掘校园文化和地方历史中的衔接。 促进思政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思政课建设还需要推动思政课教师与党政干部、班主任等兼职教师的协同,我校举行了思政课与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研讨活动,以“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为主题,通过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同上一堂爱国主义课,同讲我的思政育人故事,统一思政课程与学科德育融合实践,聚焦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在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和履职能力的提升。 二、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创新全景式思政教学样态 新时代,思政教育一方面要做好主渠道和主政体,另一方面要开辟新的线上教育空间,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领域,也为新空间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声。 一是线下教学,立足思政理论课主阵地。我校重视思政教育教学,突出思政课核心地位,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开足开齐国家思政课程,立足思政理论课主阵地,积极落实红色精神,安排专门课时实施红色精神专题教育,让“红色故事”进校园、进课堂。按照全面融入、全体覆盖,分层实施有效衔接的“时政小课堂、思政优课堂、网络新课堂、红色大课堂”四位一体的思政课程群。 首先,注重价值引领与学生参与体验相结合,构建有“教”有“学”的课堂。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创设情境,提出话题,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的“学”的过程中探究问题,明晰认识。从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认知角度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深入挖掘教材。从学生成长角度,把社会生活中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教学的素材,如:列举生活中不讲诚信的现象和危害,让学生深刻体会诚信的价值;结合学生参加过的学雷锋志愿活动,体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真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辨别,学会做人。 其次,注重道德培养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构建有“德”有“文”的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生生互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立个人私德、社会公德、国家发展的大德。将国学经典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升个人修养和家国情怀。 最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构建有“情”有“义”的大课堂。每节思政课课前“口秀200秒”进行新闻播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内容包括国内外大事、本地区要闻等,并做一点评,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表达等多种能力,同时也能调动课堂气氛。此外,思政教师需要有两个基本眼光,一个是育人思维,一个是教育资源意识。育人思维,思考通过一定的方式,让教育对象成为教育目标规定的内涵样子。教育资源意识,主要体现为时时可育人、时时可育人、人人可育人、物物可育人的理念。 二是线上教育开辟红色思政大课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思政教育的新事业。 一是借助精品节目,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祖国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坚定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做有信仰、有担当的中国人。 二是在停课不停学期间,我校思政教师以“致敬最美逆行者”为主题,把战“疫”故事淬炼成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每周两节,在各年级云课堂播出,通过弘扬最美逆行者的故事,引导中小学生向优秀榜样学习。 三是开设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网络同步课程,上传相关视频60多课时、学习资料52份,吸引区域同行参与网上学习讨论。学校的2份案例还先后入选全省“停课不停学”典型案例,思政微课被强国学习平台录用。日常教学中,积极推进新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推进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充分拓展思政课学教空间,以课程视频教材、电子屏、课程PPT、课程学导案、线上辅导答疑的教学模式,结合时政热点,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三、课内课外衔接拓展,增强全景式思政家校社联动 课内课外衔接拓展,增强思政课建设全域联动。在大思政格局视野下,思政课教育更需要形成社会发展进程,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衔接,在实践中感悟道理,在体验中培育爱国情怀,树立核心价值观。 一是活用思政课的红色基因。将红色精神、改革开放成就回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主题引入课堂,与此同时,学校还邀请老党员、老战士走进校园,重温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思政课“活”起来。加强“四史”学习教育,紧扣“学思践悟”四个环节,分层性、精准化、实践性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致敬建党百年”活动,如“百年风华百人讲:党史课堂·党员教师宣讲;红色精神·红色少年宣讲;红色思政·红色讲师团宣讲;红心向党·队史课堂我来讲;献礼百年七个百:百人红色故事、百人红色诵读、百人红色诗词书写、百人红色戏剧、百人红色绘画、百名七彩少年评选、百名七彩新父母评选;致敬百年七彩行;建党百年话教育”等,推动思政课向“灵魂课程”提升。 二是将情景体验与实践模拟引入课堂。如“少年模拟法庭判案”“参观学校校史展馆”“法治观影厅观影”等,“零距离”接受普法教育,感受法治的力量;通过“亲身、亲历”模拟法庭活动,使学生内化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分析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让思政课“燃”起来。 三是走进社会大课堂,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我校学生先后走进刘公岛甲午战争遗址、党性先进教育基地、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等,在“行走”中了解历史,感悟革命文化和民族精神。此外还利用社区、家长等课程资源,选取各类典型的场馆、实践基地,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显性和隐性的思政教育共同为学生成长服务。通过课内课外“两个课堂”,使学生“知与行”并重,让思政课“靓”起来。一“活”一“燃”一“靓”,使学校的思政课更“接地气”,学生听得懂、学得进、有效果。 四、研训一体系统实施,促进思政教师专业发展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校十分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采用“研训一体”教师培养模式,整合优质教学研究和师资资源,形成最大合力,为思政课教师育人经验、实践智慧的归纳凝练搭建平台,实现思政课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是完善教研制度,提升政课教研水平。以七彩思政教研品牌展思政课教师专业风采。教研聚焦课堂教学方式转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等主题,展现思政教师的育人理念与专业能力,通过“目标贯通、内容汇通、方法融通、主体沟通、研究打通”,促进内涵式发展:有道术,掌握规律,思政无痕;有学术,教研相长,课程思政自信的底气;有技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有艺术:陶冶情操,润物细无声;有仁术:情怀与坚守,言传身教,引领学生追求梦想。 二是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评价,促七彩学子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正式启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品德表现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首要维度,将思政课学习实际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做实做好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提升思政教师综合素养。主题培训:在培训学、经费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主题系列培训提高思政教师学习力、领悟力、分析力。以赛促研:赛前集中培训,通过对思政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课文解读等培训;名师学带,以老带新,对参赛教师全程问诊把脉;捆绑式打磨,组织学科带头人、名师等进行捆绑式的一对一反复打磨雕琢,不断强化目标意识,厘清教学思路;实践后的再反思,要求教师通过课堂实践反复反思,对教学议案的再次修改,让争做“大先生”“引路人”“筑梦人”要成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词。 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全方位协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动全景式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的构建,育时代新人,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立德树人打好精神底色。 |
||
上一篇: 增强教研实效,构建“点、线、面”区域联动教研——博山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孙燕 | 下一篇: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入心”的班会课 | |
|
||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