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蓝精神 儿童世界-——吕锐校长办学思想 | ||
发布时间:2021-06-01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次
|
||
我从教35年,至今做了22年的小学校长,今天以国字号领航校长的身份站在这里倍感荣幸,内心充满了感恩之情,感恩教育部始终把我们基层校长的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牵挂于心,全力为我们搭建平台,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规划自己;感谢项目办、齐鲁培养基地、导师们三年来以思想、实践、责任为引领点,努力把我们培养成为基础教育实践领域的领航者。下面我就从“我的办学思想是什么?我的办学思想如何落地?我的办学思想如何引领辐射?”这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三年的成长。 一、我的办学思想是什么? 领航校长何以领航,以何领航?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问题。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引领实践。特别是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今天,每位校长必须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来认真思考学校的办学使命,我们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要靠什么样的策略路径实现目标?校长要形成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提炼办学思想,做思想的行动者,行动的思想者,达到知行合一。 习总书记讲到在中国大地办教育,一定要基于在地资源、在地文化办有根的教育。三亚市第九小学位于北纬十八度天涯海角最美的海岸线三亚湾旁边,十里银滩、椰梦长廊。海给了孩子们最初的文化启蒙和精神认同。2014年7月,我来到九小开始了办学的寻根行动。如何活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实现教育追求,让每个孩子身上刻上大海的烙印?海,于学校,是一种理念的延伸——浸润与诠释;海,于教师,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海泽与心润;海,于学生,是一种独特的个性——广博与吸收。 当海洋成为学校的自然资源禀赋,并作为影响全体师生意识形态的最主要因素的时候,文化便悄然诞生、点滴生长,指引我们聚焦于那片海蓝……“我们以“儿童立场”为“根”,以“海洋文化”为“干”,凝炼了“海蓝教育”办学思想。 “海蓝教育”是直达生活最真实的教育。海蓝教育注重孩子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兴趣和需求,让儿童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走出学校,走进海洋,走向世界,成为社会的人、世界的人。 “海蓝教育”是直达生命最需要的教育。一水一世界,每一个小水滴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海蓝教育回应儿童的需求,唤醒生命成长的动力,为每个孩子提供无限的生长可能,让每一个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 “海蓝教育”是直达品格最澄澈的教育。儿童内心世界如同海洋的那一抹蓝,纯粹而清澈,将大海一样深邃、包容、博大的气质融入到学生的生命特质中,铸就海蓝生命底色,直达澄澈明亮的精神世界。 回应海蓝教育的理解与思考,确定了“海蓝精神,儿童世界”的核心价值,提出了“让海蓝浸润生命”的办学理念,将大海一样深邃、包容、博大的气质融入到学生的生命特质中,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培养具有海洋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小公民。 我们期待学校是一个充满海蓝精神和儿童情趣的世界,如何让理念落地,让目标可见,让文化生长出来呢? 我们以“滴水欢歌向海蓝”作为学校的文化主题,提炼了海蓝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核心性、最具特色性的要素构成学校的语言体系,文化密码,让文化像空气一样弥漫,从校园的角角落落中生长出来。内化到师生的血液中,彰显在师生的言谈举止中,学校的标志就是因孩子们的创意得来,以南海独有的鹦鹉螺为原型,以小水滴为基本元素,组成数字九和浪花的形状,标志着六个年级六大水滴课程,学校LOGO在校门、走廊上、主题节旗帜、学生校服等地方随处可见。走廊、大厅都设计成为随处可学,随处可玩的“学习广场”,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孩子们各类作品成为校园里最美的景观,空间即课程,处处皆育人。水滴、浪花、贝壳、笑脸、绿色这些无一不传递着我们的办学追求,海蓝文化,从教师到学生、从家长到来访者让每一个人都能清晰的看得见并高度认同学校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 二、我的办学思想如何落地 课程是实现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的核心载体,也是实现育人方式转型的主要途径,任何教育理念的落地最终取决于课程建设及其实施过程。2014至今,我专注于课程改革这一个项目,化繁为简,巧妙地以“一”带动“多”,促进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本教研、评价改革、空间环境的一体化发展,实现学校系统变革。 (一)构建课程体系,让五育贯通融合。 每一所优质学校应该有自己特色而优质的课程体系,一个基于办学思想下有逻辑、结构化的育人体系,以此来表明身份,亮出底色,提高价值。基于海蓝教育办学思想建构与核心文化相匹配的“小水滴”课程。为什么叫小水滴课程?怎样在课程设计环节将教育理念落地呢?我们把每个孩子比喻成一个小水滴,学校就是育人之海,滴水成海,水滴穿石,让每个小水滴通过大海六年的浸润,培养具有海洋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小公民。我们基于办学思想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形成3,0版的规划方案,从教育哲学到办学理念再到“走进社会长智慧,亲近自然展灵性”的课程理念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改变课程碎片化、大杂烩式等现状,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了六个板块具有海洋特色的小水滴课程:小天使课程、小博士课程、小创客课程、小当家课程、小健将课程、小达人课程。聚焦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多种途径来实施,建构“海蓝课堂”落实学科基础课程;整合“海蓝学科”落实学科拓展课程;做实“海蓝探究”,落实特色项目课程。丰富“海蓝社团”,落实兴趣爱好课程;做活“海蓝之旅”抓实“海蓝节日”,落实节庆文化课程;做实“海蓝文化”,落实校园环境课程;打造“海蓝空间”落实创客教育课程;以育人目标的实现为追求,将学校的课程理念内化到每一门课程中,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道关卡,才能真正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落实。 这是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整合后的小水滴课程图谱,学校通过开发大量丰富、多元、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尊重每一个人的差异和潜能,让学生在选择当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路线图来实现自己最好的成长!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在实施中不断优化迭代的,基于学生的需求、课程资源的现状和时代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增强了版块之间的关联度、衔接度,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整体育人。 (二)创新实施路径,让学习方式转型 我们从一张课表上升到课程规划,形成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实施中,就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不止要看到树,更看见整个森林。站在课堂之上用课程整合的视角,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资源,通过学科内、学科间、超学科的多维统整,创新课程实施路径,更好地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微调整”与“微创生”,形成校本特色的解决方案,让学习方式转型。 1.盘活教材,关注学科内统整 以教材为依托,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用活教材,有效统整。 语文学科课程群按照“多维开发”的理念开发了丰富的学科拓展课程,如《灵悦读》课程,就以三分钟微课程、十分钟短课程、一周长课程在一整个学期中整体分层推进。三分钟微课程《每日一诵》通过每日反复诵读,以水滴石穿的坚持和力量,培养阅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积累丰富语言。每天十分钟的《巧言妙语》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主题,通过午间十分钟小课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辩论会、故事大王擂台、小剧本表演、好书推荐、新闻热播等等,有读有说,有写有练,以此加深孩子对阅读的热爱,引导阅读向生活延伸,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周长课程指《“小书虫”》课程,以自主编制的《“小书虫”阅读手册》为指南,以主题引领为支架,从单篇到群文,从文字到生活,用一整周的时间以导读、精读、品读、展读等不同课型为着力点,开展涵盖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操场、书吧、小剧场,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孩子的课堂,一棵树,一朵花都能成为孩子们的话题,这一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是一群群孩子读书的身影,整个校园因为阅读而沸腾。 2.主题驱动,聚焦学科间统整 以“主题课程”为任务驱动,以问题为导向,探究聚焦于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服装巧设计》这门课程的设计,与信息技术、科学、美术等学科统整,通过“服装的材料”“服装的图形”“服装的色彩”“服装的文化”“服装的展示”五个主题,让孩子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设计、制作服装。在课程学习,孩子们组建自己的小团队,讨论服装的设计创意,选择制衣服材料,搭配色彩,运用对称、测量、计算、图形组合等数学知识,在电脑上完成设计图,再动手剪裁、缝制,最后展示。在课程学习中,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服装的设计和制作这一真实情境中,所学的知识都在这一过程中不自觉地被利用,被证实。学习,就这么真实地发生。 像这样的课程还有很多,如《少年海岛行》《三亚白鹭栖息地及受喜爱程度调查》《红树林探究》《三亚海滩植被情况》 …… 3.融合生活,探索超学科统整 我们借力于家庭和社会,打通文本与生活、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的壁垒,勾连学生的经历,综合设计,探索超学科统整,让学习与生活融合。 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背景下,结合我校的育人目标“培育具有海洋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小公民”,我们开发了“六一嘉年华”课程,让年级从“一带一路”五条线路中选择一条线路作为本年级的研究主题,各个班级选择线路中的某个国家为研究内容,学生先组建小组申报项目,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从国家环境、经济、历史、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完成需要展示的国家特色内容;然后,各班以“国家名”为主题用国家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事物布置教室,营造节日氛围,设立对外交流机构,如:外交部、大使馆、海关等,做好各个项目的展示准备。学生或是项目宣讲员,或是民俗文化的展示者,或是外交大使,或是海关关员……各班选派学生组成“联合国观察团”,从研学主题设计、活动内容设计、家长和学生参与程度、活动流程、汇报表现、和整体效果等方面以年级之间交叉评比的形式评选出“文明古国”“文化强国”“魅力之国”“特色之国”“等奖项;每位出访游客都有一张星星贴纸,在出访的过程中,可以给最喜欢的一个国家投票,票数最多的班级获得“最受欢迎国家”奖。 (三)改变组织管理,让教师焕发活力 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完成后,大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上,始终跳不出教材,缺乏课程意识,“求稳怕变”不愿尝试,创生课程更无从谈起。如何唤醒教师课程改革意识,通过思想与行动的内在自觉促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持久、深入的变革呢?改变组织管理,让教师焕发活力学校,创建了三中心两联盟的组织建构,通过改进组织架构,优化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三中心两联盟分别是作为服务保障部门的课程研究中心,学生成长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作为咨询督导部门的海蓝名师联盟和海爸蓝妈联盟。各级部负责本级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活动开展等各项具体的工作的运转和管理,作为服务保障部门的课程中心,学生成长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为级部的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证,比如课程研究中心,通过对课程的规划研发论证等程序,形成可操作的课程体系,再由级部进行课程的开展与推进工作。两大联盟构建学习型的组织,以“课程”为主题研讨交流,为课程资源的开发、统整提供支撑和协作。在这样的一个架构下,学校形成了部门围绕着级部转,教师围绕着学生转,自联盟围绕着课程转的管理运行路径,这样可以及时倾听并回应学生、家长的需求,引领教师树立系统思考和研究意识。 我们聚焦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以围绕学科课程纲要的制定为切入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引导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视野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从课程表变成课程规划,从教学进度变成学期课程纲要,并在专家引领、校长推动、教师实施过程中提炼形成校本化的教师跨界研修模型——CTR模型,“CTR模型”内涵包括“三阶段、五结合、四跨越、三转变”,在“单学科碰撞、多学科合作、跨学科研究”三个阶段中,教师围绕课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国家课程统一要求与激发个性成长相结合、教师课程创意与课程具体实践相结合、教师独立开发课程与教师团队合作开发课程相结合、应用网络随时研究线上与现场沙龙互动相结合、学校校内教师研讨与校外机构专业人员互动相结合”的五项结合,经历跨学科、跨学段、跨领域、跨时空的四个研修旅程,实现老师们从书写简单教案到编制课程纲要,从组织学习内容到设计学习经历,从注重知识技能到强化实践探究这三个方面转变。老师们从过去教材的执行者变成今天课程的研发者设计者。一大批教师迅速在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创生课程从教师的改变开始。 三、我的办学思想是如何引领辐射? 六年来,“小水滴课程构建与实施”从学校层面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学校样本,成为区域内的教育标杆和典范。富有海蓝精神气质小水滴鲜活灵动,在大海这一独特的生活课堂里逐日、放歌;在他们的巧手里,海贝成为了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海沙成了色彩斑斓的图画;当他们成功驾驶帆船遨游大海时,又是何等的自豪,当他们克服了研学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时,又是何等的骄傲;他们身上镌刻“海蓝精神”的独特印记,大海一样的品质润养着生命灵性,滋养着生命的土壤,成为在小水滴生命中的温暖阳光。三亚市第九小学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校园,“小水滴课程构建与实施”被评为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海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做为囯家领航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我带领工作室13个成员校一直在课程天地中追寻育人之道。通过领航校长工作室,采用“课程、课堂、课题”三课联动研究方式,来实现区域内课程建设的共同提升。课程改革是从道到术、从思到行的深刻变革,我们以“逻辑论证+模型输出+关键提点+分享交流”四环节的辐射路径,广泛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智慧,因地制宜,因校施策,提高共同体校长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引领工作室成员校学校走上优质办学之路。 逻辑论证是指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建立“原点思维”,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客观分析学生主体、教师基础、资源分布和时代要求等内容,确定校本化建设课程的方向目标。 模型输出是指将“小水滴”课程建设中关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与管理”的结构化做法,形成典型性、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指导其他学校的课程建设。 关键提点是指在辐射过程中针对“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性、课程要素之间的一致性、课程思考的前瞻性”进行点播和指导。 分享交流是指在共同体成员学校相互发现相互促进,分享学校课程建设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做法和实践孕育的课程思想。 三年来,昌江一小的“木棉红课程”、三亚八一小学的“五角星课程”、三亚实验小学“阳光课程”、三亚第四小学“小叶子课程”等均已构建并实施。今年我们还成为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推广示范区,在成果的推广的同时,与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学校一起加入到课程建设中,构建适应学生多元发展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各位教育同仁:最后分享澳大利亚未来研究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未来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着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的本身。”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创造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一起努力!
(本文系吕锐校长在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齐鲁师范学院基地领航名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上的演讲。吕锐:海南省三亚教育局党委委员、三亚市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书记,三亚第九小学校长。) |
||
上一篇:乡村教育的出路在课程、在阅读,需要热爱乡村教育的人 | 下一篇:我省在全国第五届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中获得佳绩 | |
|
||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