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章详细
高校创业教育硬伤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7-02-17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
 

 

当高校被日益壮大的创业大军推着涌入创业潮流之时,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否了然于心?

 

国普渡大学副校长迪巴•杜塔近期就抛出了这样的疑问:创业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做? 15年前,当第一波美国高校创业大潮首度掀起,杜塔校长负责了一个全新项目的筹备,将工科与商科结合,把在校的科研人才培养成商人。新项目进展得较为顺利,杜塔校长发现通过给工程学院学生教授商学院知识,学生的确掌握了如何将研发的新产品投入市场。但是,他同时发现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一个重大的疏漏——只关注创业却忽略了创新。

要知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没有创新何来创业,这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用杜塔校长的话解释,创新是创造新的价值,创业则是实现这个价值。不幸的是,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几乎都在教授学生创业,比如学些商业理论、客户心理或者销售技巧,而创新教育却是盲区,没有“如何创新101”这样的课程存在。如若没有创新的基础,创业的发展必然难以为继。

 

创新可以传授吗?

那么,在创业教育已初现模型之时,创新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带着这样的疑问,杜塔校长首先查找相关论文和研究,结果发现根本没有人研究这一课题。总是要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杜塔校长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始了创新教育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分为3个模块:访谈、工作坊及数据分析。研究团队先后共深度采访了60位不同领域已小有成就的创新者,例如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西等。之后,60多名来自学校、企业及政府机构的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所建树的专家参加了为期两日的工作坊,集体探讨研究团队在访谈创新者时收集到的信息。在多位学者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调查结果被系统地整理出来,论文最后在国家学术期刊发表。

研究再次证实杜塔校长的论点,创新的确不能像数学或者写作那样上几门课就能掌握,现有的高校创业教育更是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杜塔校长却发现了左右个人创新能力发展的三大要素,具体说来它们是:

技能。调查发现创新者通常具有创造性、好奇心、对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他们还极为“胆大”,喜欢接受挑战并愿意承受失败。此外,他们还具有良好的口才,能够对客户和投资人清楚地阐述自己的产品理念,并且在团队内部与同事进行有效沟通。杜塔校长表示,创新同时也是团队协作的过程,为此沟通交流能力不容小觑。

阅历。创新者在学校或者初入职场时往往都有“榜样”指导和领路,同时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般不被条条款款所拘束,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被另眼看待而是被鼓励去进一步探索。创新者还表示他们在校外的实际工作中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团队合作经验皆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另外还有一点极为重要,那就是与其他领域的同事合作时学到另一领域的新知识,这些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环境。环境是创新者技能与阅历的培育土壤。参与调查的创新者纷纷指出开放型办公室更利于同事间交流沟通,他们时常在讨论中擦出创意的火花。那么,高校的实验室、创客空间或者创业中心皆可以借鉴企业中开放空间的做法,避免将学生封锁在独立的空间中。调查还发现,创新者极为看中所处环境的价值,他们认为创业环境对个人创新的影响等同于儿童成长环境对其成才的影响,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环境直接决定着创新的成败。

 

推翻现有的教育?

当然,此次创新调查得出的结果远不止这些,杜塔校长只提炼出最精要的部分与读者分享。出于学术严谨性,一次调查并不足以说明问题,杜塔校长表示在创业创新教育领域的研究课题上,未来还需要更多更完善的调查为高校提供更多参考。针对此次调查所得结果,美国许多教育专家认为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有的教育体系必须被推翻重新洗牌。在这一点上,杜塔校长却持有对立的态度,他认为我们必须从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首先要经过相应的改革与调整。改革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整改、完善现有的大学课程;二是自上而下系统地调整校园文化、创新创业环境及思考问题的固有模式。那么,这些调整和改变具体应该如何实施?杜塔校长给出了几条建议:

加强体验式学习。受访创新者表示工作经历塑造了其创新能力,为此学校要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课外实习,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多机会。在学校内部可以积极建立创客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工作经验。比如,普渡大学近年来筹建的“工程项目为社区服务”便是一个典型的体验式学习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创造创新能力,为社区里的残疾人或者行动不便人群设计个性化的辅助仪器,并帮助他们适应新仪器,从而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学生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不但需要调动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还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人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杜塔校长表示,学校领导一定要极力支持此类项目,由上而下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教导他们勇敢面对失败。

改进现有课程。高校可以适当改进现有的工科类课程,例如教师在讲述相应技术时可以顺带介绍下它的诞生背景,让学生了解需求与创新间的巧妙联系。另外还可以介绍发明者的个人成长故事,使学生可以从发明者的经历中有所感悟。值得指出的是,教师不要只介绍成功的创新案例,要让“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念深入人心,劝解学生不要畏惧失败。麻省理工学院有一门以创新而闻名的化学课,任课老师多兰•萨多薇在讲授化学知识时还会介绍其诞生历史、文化背景、失败案例等人文学科内容。萨多薇教授在她的教学大纲上写道:“这不单纯是一门化学课程,而是以化学为中心、围绕化学的人文、艺术、人类学的复合型课程,你会学到创新是如何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

选择是门学问,筛选问题要有方法。发现问题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被看作是创新的关键。因此,要教导学生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正确地进行头脑风暴。对于这个难题,受访的创新者建议学生从个人最感兴趣的领域着手,同时参考这一领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区域,这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学校可以带领教师探讨发现问题的方法,将所得结论编写成指导方针,学生可以根据战略准确地找到创新切入点。

 

找个典型来学习

正如文中开头杜塔校长所讲,创业可以被教育,而创新则不能,创新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庆幸的是,通过调查研究,创新能力的提高方法变得有迹可循。但是,如何证实杜塔校长所提出的建议行之有效,莫非要找研究对象进行案例追踪?实际上根本不用那么麻烦,我们已有现成的成功案例——斯坦福大学。这个被誉为“创业的高校”曾出过太多传奇,根据斯坦福大学2012年的一项统计显示,目前美国有近4万个运营良好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生所创,或者诞生于斯坦福校园。此外,四分之一的斯坦福在职教授有过至少一次创业经历,谷歌、雅虎、Instagram、LinkedIn都跟这个创业校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所创业大学的成功案例值得世界各国高校借鉴。

那么,斯坦福大学是如何印证杜塔校长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呢?创新首先被创业环境所影响,斯坦福大学里则处处洋溢着创业文化。斯坦福设计学院、创客空间、创业中心、各类创新实验室、校企合作交相辉映,为在校生提供了太多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学生的阅历自然而然地积攒起来。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文化还表现在鼓励教授创业,所有教授可以申请两年的“创业假期”,这表示他们有两年时间可以离开校园投身企业,无论是组建自己的公司还是服务于已有企业,教授们可以过足创新创业的瘾。“教授不教学反而去创业”的做法看似不合规矩,但学校却看到了“创业假期”的潜在利益,因为创新来源于实际,教授只有走出校园才能真正看清社会的需求,而这些经验和阅历在教授回到校园后可以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紧跟实际、发现问题。与此同时,教授的引导很关键,只有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导师才能给想创业的学生更好的指引。

当身边同学、室友、任课老师、导师纷纷置身于创业的海洋,校园中处处可以听到创业的讨论、对新事物和新科技的探讨,这样的环境让学生不懂创业、不想创新都难。当然,斯坦福大学不单单是计算机和工程学科的创新创业天下,其他人文学科也雨露均沾。为了创新的更好发展,也为了带动学校的人文学科,斯坦福大学积极开展跨学科课题的开发与研讨,让工程学院学生与人文专业学生一起参加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早在2014年年初,斯坦福大学宣布批准设置计算机科学与英语、计算机科学与音乐两个联合专业,探索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科学与人文科学(简称CS+X)相互交融的独特学习体验。在这个创业大学里,人文科学专业并非“二等公民”,学校将“实用性”奉为创新的首要要求,而生活不是由简单的钢筋水泥般的机器构成,新科技的诞生更需要人文关怀。

环境、阅历、技能被杜塔校长看作是创新的三大要素,从斯坦福大学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要素的存在。麦可思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认为创业最基本的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时间管理、谈判技能、学习方法、理解他人和协调安排。这些创新创业者所必备的职业素养需要从校园中开始培养,有了杜塔校长的调研结果和斯坦福大学的参考,我们的高校不妨思考自身在创业教育的改进之法,将这些行之有效又不难执行的措施推广开来。

上一篇:10年高教(2006—2016) 高校课堂教学经历了哪些“革命” 下一篇: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   

Baidu
map